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

近日豆瓣上冒出一个话题: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。发帖者无心,跟帖者有心,霎时间文臣武将抢坐板凳沙发,一场儒道大战应运而生。

正方代表道家阵营。《道德经》第63章有“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”一说,教育众人要把大事化小,不要夸大事实;要把繁琐简化,不要把事情搞得错综复杂;要用道德的善举对待对自己有仇怨的人。

反方代表儒家阵营。“以直报怨”一句出自《论语宪问》——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 孔子提倡中庸,要求根据情势采用最恰当的行为。对于怨行,不是姑息养奸,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,该宽恕的,报之以德行,该打击的,坚决予以反击。

儒道之争,由来已久,前者独霸中国思想界2000年之久,后者却为欧洲主流哲学界所推崇,可谓各领一片天,要想圆融,谈何容易。于是小生另辟蹊径,从《查拉斯图拉如是说》中摘抄一段如下:

如果你们有一个仇敌,你们不要以德报怨:因为他会觉得被侮辱的。反之证明给他知道:他做的事于你们有益处。当你们被诅咒时,我不喜欢你们反祝福。毋宁你们也诅咒吧!如果别人使你们忍受了一个大不义,你们也立刻使别人忍受五个小不义吧。独自被不义所压迫是难看的。

受全书基调所限,尼采看似是在褒“以直报怨”而贬“以德报怨”。其实,仔细品读上文便不难发现,尼采并未在两者之间做任何取舍,其决策的核心在于权变。我把尼采的观点进行了适当扩展:对于short temper的人来说,“以德报怨”是“难看”且不可能实现的,他们不具备“独自被不义压迫”所需的心理承受力,因而“以直报怨”是其唯一选择;独自面对流氓、强盗等恶毒分子时,千万不要正面冲突、“以直报怨”,而应留住小命、日后图报;面对爱慕虚名、心胸狭隘的阴险小人,若是站在仁义的高度、以宽容的姿态“以德报怨”,反而会遭其忌恨并陷害,这样一来将永无宁日。此时不如斗嘴动粗,让对方觉得你的涵养不过尔尔,也就不会采取下一步动作了;不管采用何种对策,最终目的是要趋利避害。外来的欺侮和羞辱,若能将计就计、从中取利则最好,不然就应设法回避,或选择性地进行报复,切勿冲动行事。

在这一点上,韩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韩信少年时受到胯下之辱,大家以为他是懦夫,但事实证明他是不愿与淮阴少年争胜负,而要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争雄,即王荆公咏韩信诗句所说:“但以怯名终得羽。”韩信成为楚王之后,不忘昔日有恩于他的漂母与亭长,同时宽恕了当年侮辱他的少年,还给他官做。他并非有仇不报,而是此仇不值得报,堂堂楚王若跟一群地痞流氓计较,恐会贻笑大方;相反,韩信在世人面前演了出戏,授予不共戴天之仇以高官厚禄,这一“以德报怨”的妙举,为其赢得千古美名、实现天下归心。

About Niccolo Paganini

Diabolus in Musica
此条目发表在道家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3 Responses to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

  1. 兴华说道:

    讲到底还是认为人家其实在演戏。。。

  2. 说道:

    人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,其所作所为与他本人无关。

  3. Ta说道:

    楼下的观点太 可 怕 了~~~

留下评论